一个美国人的亦庄生活:好奇心和热爱把我带到中国

一个美国人的亦庄生活:好奇心和热爱把我带到中国

很多初到异国的人都免不了经历一场文化冲击,但美国人Brian McGrath不一样——他感受过的最强烈的冲击不是来自中国,而是生活了28年的家乡。

他来自波士顿旁边的小城马尔登。2017年,在北京亦庄做了一年的英语老师后,他按计划回到家。

“一切都太熟悉了,生活仿佛停滞了。”他开始怀念中国街头热气腾腾的美味小吃,还有白雪掩映下的故宫红墙。没多久,他重回北京亦庄,继续教书,也继续学习中文。

一个美国人的亦庄生活:好奇心和热爱把我带到中国

Brian生活照。受访者供图

兴趣从未消减,只会不停增长。在中国生活越久,Brian想要探索的就越多。那个孩童时代在餐馆里固执地研究筷子的男孩,现在开始学成语、读古诗,还听起了中国传统乐器音乐会。

在同事李元琨看来,这个美国人已经“把中国文化融进日常里”,津津有味地生活在这种氛围之中,乐此不疲。

“北京是最适合你的城市”

即便是对在北京生活多年的人来说,位于东南的亦庄也可能是陌生的。但初来乍到的Brian却感到了一种天然的熟悉感。

这里不算繁华,也没什么著名景点,但想体验大城市的喧闹也很容易,开车不到一小时,就能到达王府井等商区。这像极了Brian的家乡——马尔登(Malden),一个坐落在美国马萨诸塞州首府波士顿旁的安静小城。

马尔登生活着不少华人。从16岁开始,Brian在当地图书馆工作,中国同事很热情,告诉他早上该去哪里吃粤式点心、中国的春节是哪一天,还告诉他,“我的国家真的很好,你应该去看看。”后来,Brian考入大学,主修英文,也选了两学期的中文课,心想着,“万一哪天去了呢?”

终于,在28岁的时候,他真的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其实,在海外教学一直是他的梦想,2016年10月,毕业5个月后,给他安排工作的人说,“北京是最适合你的城市。”

一个美国人的亦庄生活:好奇心和热爱把我带到中国

2021年11月6日,在北京市天佑兰亭书法文化博物馆,Brian和老师一起写书法。受访者供图

起初,Brian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那时,他对这个城市仅有的一点儿了解,来自于有限的电视节目。那些画面里,北京有着一个大城市最该有的样子,钢筋水泥密匝匝扎进柏油路面,街道上人头攒动。

北京确实很大,但是又跟电视里的不太一样,来到这里后,Brian惊喜地发现,“原来北京这么‘绿’。”在他眼中,这里到处可见宽阔的公园,即便高楼林立,草和树也成丛、成片地生长着,想要亲近自然,根本不是什么难事。

一切都运转得无比顺滑。在北京坐地铁,他从没经历过车次延误或检修,这在他的家乡是不可能的——全美第一条地铁线路穿过马尔登,开通至今已一百多年,早已破旧不堪。

Brian说,他第一次来北京时,大街上外国人的面孔比现在要“稀奇些”。有路人拉他合影,或者在公交车上偷偷拍他,去长城等景点的时候,也有人主动走过来和他交流。Brian从不觉得被打扰,也能理解那份好奇心。

有时,还是难免尴尬。起初,他和五六位同来中国工作的伙伴形影不离,一起游玩,一起参加培训。一次周末,大家都没时间,他一个人乘地铁去超市,突然感到有点紧张,担心有人在看他。后来去广西南宁旅游,当地人不加掩饰的打量,把他盯得发毛。

但回头再看,Brian却感激这样的经历。他说,在美国,不同种族之间的关系有时会很紧张,“很多白人不担心,也觉得理所应当,有时候对来自其他国家的少数族裔并不友好。我也从来没想过,当你和身边人看起来不一样时,被人盯着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受。”

然而在中国,即便他“看上去不一样”,人们却都对他很友好。和朋友一起在雍和宫附近溜达,有茶店老板主动攀谈,还邀请他们免费喝茶。几周前,走路上班的路上,有快递小哥骑车经过,对他热情地喊,“Good morning!”

一个美国人的亦庄生活:好奇心和热爱把我带到中国

2021年9月21日,Brian在北京环球影城。受访者供图

“每一天都是新鲜的”

按照此前的规划和合同,在中国待满365天后,2017年10月,Brian回到了美国,回到了家乡马尔登。

像在北京一样,去超市买糖果,他都习惯性地掏出手机,打开微信付款,直到发现收银员一脸的疑惑,他才意识到不对劲。和朋友一起出去玩,他最爱说的两句话是,“在中国不是这样的……”“当我在中国的时候……”

他甚至还成为了当地的中国文化传播大使。当时,Brian在一家规模不大的学校开始了新的工作。一次,学校举办“国际日”活动,邀请来自各国的学生展示本土文化。学校里没有中国人,曾在北京生活过的Brian就成了代表。

他做了一张海报,贴了几张在中国拍的照片,介绍了不同的食物和烹饪方法,上面还有一个红包,介绍了春节的习俗。他买了饺子,还买了一块书法水写布,看来往的人们在上面沿着笔画描摹。

“我意识到我作了错误的决定,不该回来的。”几乎没过多久,Brian立马开始找新工作,申请签证。2018年8月,时隔10个月,Brian再次来到中国。这里的变化很快,一年前离开时还是一片荒芜的地方,已有一座大商场拔地而起。

“一来到这儿,就感觉很激动。”作为外国人,Brian的每一天都是新鲜的,都是学习新事物的机会。“从学习使用从未用过的App,到学习一门语言,到了解该去哪里玩。”微信成了他最常用的软件,家人和朋友也都下载了微信来联系他。

适应变得越来越容易,尤其是胃。路边烟火气十足的小吃总让他兴奋。工作单位不远处,小推车上摊起热气腾腾的煎饼,羊肉串 “滋滋”冒油,“像是一场街头派对。”周末的时候,他特意早起,走路去吃油条,喝豆浆。

一个美国人的亦庄生活:好奇心和热爱把我带到中国

2021年5月1日,Brian在兰州品尝兰州牛肉面。受访者供图

有一段时间,他天天去超市里买凉皮,“凉的面条,美国是没有的。”当曾经讨厌的西红柿和茄子,被炒鸡蛋、鱼香味烘托着端上餐桌时,他也开始着迷。

“他对这里的文化有了解,也愿意接受,并融入进日常里,让自己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同事李元琨说道。他向Brian介绍过不少节日背后的传说和习俗,每逢端午节,他总能碰到Brian买粽子,春节的时候,Brian的门口也一定贴着一副鲜红的对联。

“所有的孩子都爱你”

目前,Brian是北京市中芯学校的一名六年级英文老师。最开始,他教三岁的孩子,也教15岁的青少年。“确保学生们听懂了我所讲的”,是Brian的教学信条。课堂上,他举例子,带大家做游戏,玩头脑风暴,提问……用各种方式来传输新内容。

他不止教英文。有时候,错拿别人饭卡的男生选择“最鲁莽也最危险”的归还方式——把饭卡扔过整个教室,Brian便严肃地让他道歉。彼此熟悉的同学说起话来不注意分寸,在作业里用最不礼貌的词汇描述对方“很胖”,他也会严厉教育,“不要刻薄,要彼此尊重。”

他喜欢让学生们分组完成任务,也注意打乱组合,让大家有机会和不同的同学合作。遇到学生有情绪,Brian也会耐心劝导,“你们以后工作时,也会碰到不喜欢的人,但也要完成自己的工作。”

“我是英语老师,但不止于此,我想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 Brian说道。

一个美国人的亦庄生活:好奇心和热爱把我带到中国

2019年5月,Brian和他的部分学生合影。受访者供图

几乎每年,Brian都要带一批新的班级,到现在,已经教过300多名学生。但他几乎没收到过任何来自同事、学生和家长的负面评价。

在同事李元琨眼里,Brian的责任心很强。前年初春,Brian得了流感,怕传染,只能在家休息。第三天,基本康复但还没能正式回校工作的他,选择在晚上来到空无一人的办公室,把四个班的上百份作业装进一个大包,背回家批改。

Brian从不框定和家长联系的时间,他告诉家长,想问学生的在校表现等问题,可以随时在微信上问。

学生们也喜欢亲近他。课间休息时,十来岁的孩子们围着Brian,聊课堂上的问题,聊电影,也聊出道近20年的国外老乐队,还有千奇百怪的问题——“我哥哥要去美国读书了,你有什么建议吗?”“你住在美国哪里?是什么样子的?”

以前的学生也想他,教师节的时候,总会送上亲手制作的小贺卡。前段时间,有位家长加了他的微信,发来一张照片——有班级在上公开课,Brian路过,和以前的学生和家长打了个招呼,照片记录了他在教室门口探头的样子,家长说,“我们好想你,我的孩子很爱你,所有的孩子都爱你。”

那位家长还发来一段视频。两个学生打扮成熊,正和第一次来校报到的新生打招呼,Brian正好路过,两只“熊”边喊“Mr. Brian”边跑过来,把晃晃悠悠的熊脑袋挤进他的怀里,给了他大大的拥抱。他忙着夸“可爱”,没注意到这一幕被家长记录了下来,“那位妈妈说,看到我和孩子们聊天的样子,她很感动。孩子们和家长们真的把我记在心里。”

好奇心与热爱

Brian说,孩子们也是他的老师。

课堂上,常有学生告诉Brian一些中文词汇。讲到一个故事时,学生们也爱聊“在中国是另一种情况”。甚至在画画的时候,有小女孩会笑着教他绕口令一样的东北方言。在北京亦庄发布的《外国人在亦城》视频里,学生们还教他念古诗,Brian一字一句地读,“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和很多外国人一样,Brian学会的第一句中文是“你好”。如今,每周三,他都要上中文课,已经学到了HSK(汉语水平考试,6级是最高等级)4级教材。

在李元琨眼里,Brian的中文很不错,购物、点餐都没什么问题。偶尔遇到不认识的字,他会用手机手写输入来查询。一起出门吃饭时,李元琨总爱让Brian和服务员沟通,Brian的“谢谢”说得很地道,曾做过翻译的李元琨一时反应不过来,对着服务员脱口而出,“Thank you。”

在中国这些年,Brian走过很多地方。看了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四川的熊猫基地,吃了火锅,给太原的亭子古建筑拍了不少照片,去年中秋节,他还去看了一场中国传统乐器音乐会。“每个地方都太不一样了,有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历史,比如皮影戏,还有少数民族舞蹈。”这是Brian体验中国文化的方式。

一个美国人的亦庄生活:好奇心和热爱把我带到中国

2019年国庆前夕,Brian参与学校组织的合唱表演。受访者供图

但他最喜欢的,还是北京。在Brian眼里,北京是融合了古老和新兴的城市,“总是有新的东西出现,但也有历史的、传统的,比如胡同。”冬天下雪时,他和很多中国人一样,盯着故宫的抢票系统。

今年34岁的他,依旧有很多想要尝试的东西。想看京剧,看看演员脸上的油彩;想像很多老大爷一样,在公园里打太极。他还想去云南看雪山,去福建看圆形的客家土楼,还有冬天翻地灌水时的梯田,水满田畦,太阳照下来,亮汪汪的,像一面镜子。

他对中国的兴趣,似乎从未减弱一分。小时候,他去美国家乡的中餐厅,第一次从宣传单页上知道了十二生肖,他并不太明白,但兴奋地大喊,“我是个兔子!”拿起桌上的筷子,包装上印着使用说明,一双小手试图控制两根木棒,Brian努力又笨拙地开始了自学。还有大学时的很多个凌晨,他在白纸上练习写汉字,一笔一画,写错了就重写上百遍。

“我一直觉得,大概是因为从孩童时代到学生时代的好奇心与热爱,尽管中途有些曲折,我最终还是来到了中国。”

新京报记者 彭冲

编辑 李彬彬 校对 赵琳

原文链接:https://www.zhenshijiepai.com/2024/01/%e4%b8%80%e4%b8%aa%e7%be%8e%e5%9b%bd%e4%ba%ba%e7%9a%84%e4%ba%a6%e5%ba%84%e7%94%9f%e6%b4%bb%ef%bc%9a%e5%a5%bd%e5%a5%87%e5%bf%83%e5%92%8c%e7%83%ad%e7%88%b1%e6%8a%8a%e6%88%91%e5%b8%a6%e5%88%b0%e4%b8%ad/,转载请注明出处。

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