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摄影大师乔-科尼什等对学员风光摄影作品的点评和解读,分析了风光摄影的用光技巧.以全新的方式帮助读者学习风光摄影艺术。
大师班学员作品点评1:
光之剧院:倘若有人一定要问什么是理想的光线,那么依我所见,那应该是,天上厚云压顶,旭日或落日透过云间的空隙放射的光芒。此时的摩天山峰就成了一座完美的“光之剧院”,一切均闪耀着剧场般的光彩,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调控的反差和极佳的色彩。 ——乔•科尼什
手套峰
摄影:西蒙•梅尔斯
雕塑感:
查理•韦特:我喜欢这幅作品。当你回过头来再次欣赏的时候,有些地方甚至看起来比先前更加出彩。其他作品可没有这种效果。我觉得唯一的瑕疵就是光线过分聚集在图像的中央,这样它应有的雕塑感和立体感就被减弱了。
戴维•沃德:是的,在理想的情况下,侧光是最佳的选择。
埃迪•埃菲罗姆斯:很显然,侧光是得不到的。相反,我觉得艳红色和冷蓝色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还有左下方留出来的那抹白亮的天空,给整个景象添上一种流动而舒畅的景深感。
拍摄地点:美国,莫纽门特山谷。
拍摄器材及操作数据: 黑檀5×4(英寸)大画幅照相机,A po -S iro na r 150mm镜头,富士Velvia 50胶片,快门速度2秒,光圈f/32。
拍摄手法:把握最佳拍摄时机。整个白天都是乌云密布,谁也不会期望日落能好到哪里去。然而,在最后一刻,在地平线正上方出现了一条狭长的光亮,这时,我抓紧时机拍了四张底片。但仅过了几秒钟,亮光就消失了。
后期加工:利用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做基本的色阶调整以达到扩印照片所要求的密度。
拍摄感触:我很幸运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拍摄了这张照片。它美妙的光线只持续了几秒钟,可能是我见过的最富戏剧性变化的光线了。
拍摄风格:我主要使用中画幅或大画幅的反转胶片来捕捉英国西南部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天然景观。
拍摄志向:我不断为提升自己对自然光及构图的基本要素(如线条以及景物的色彩和色调)的理解和鉴赏而努力。这一切是风光摄影师的艺术根基。
大师班学员作品点评2:
消除眩光:有时我们拍摄某一景物,照片上会出现光斑,这影响了主体的突出。对此问题较容易的解决方法是,如果阳光直射镜头,那我们可以将某物件举在镜头上,让它的影子遮住镜头(也可装上渐变滤镜),小心别将遮阳物拍入照片。——乔•科尼什
德尔庞特日耶达海滩
摄影:彼得•卡里
逆光的处理:
乔•科尼什:照片中有很明显的逆光。我发现,把明亮的高光部和黑暗的阴影并置有种让人心神不宁的感觉。在理想的情况下,天空应该有一大片白云作为一个巨大的反光板来减小反差。
戴维•沃德:彼得•卡里把景象处理得挺好。的确,整个拱形都曝光过度了,但我不觉得这是个问题。
查理•韦特:影像要是印成大版面,就可能是个问题了。人们可能一眼就看到了这里,注意力被分散后就不会再去关注其他更有意思的地方了。
戴维•沃德:那不一定。鲜明的对角线感觉就是源自这个强烈的反差。它是这个设计和构造中的一部分,所以我并不为此担心。只有我一个人这样认为吗?
拍摄地点:西班牙,阿尔加维,拉戈斯山。拍摄器材及操作数据:哈苏XPan照相机,45mm镜头,柯达Elite Xtra 100彩色胶片,快门速度0.7秒,光圈f/22,中空滤镜。
后期加工:无。
拍摄感触:我每次到阿尔加维去都要来拜访这个地方,因为这里的岩石构造太壮观了。在这张照片中,我利用日落那更为微妙的光线来拍出被弃于海岸上的更小的岩石纹理。
拍摄风格:任何能反映世界之美的物体。
拍摄志向:对风光摄影产生更大的影响。
大师班学员作品点评3:
取景、控制和内涵:具有亲和力的影像无需“边缘行动”便能发挥其最佳作用。所谓 “边缘行动”指的是引导目光到照片边缘的过程。这个画面的内在结构表现了一种动感。影像中包含的那种能量则使得构图给人一种亲切感,似乎证明这样一个观点:一个天地之中含有另一个天地。 ——乔•科尼什
寒风来袭
摄影:格雷厄姆•鲁滨逊
画面的均衡影响气氛
格雷厄姆•鲁滨逊问道:能用什么方法改变画面的均衡,以加强它所传递的气氛?
戴维•沃德:我觉得这张照片的构图很不错。它完全烘托出了一种凄冷而不萎靡的气氛。对我来说,唯一的问题在于照片最左边的一丛小草,它们已经与照片左边的边缘亲密接触了。这种接触多少会分散欣赏者的注意力。
乔•科尼什:没错,我建议把左边边缘裁切掉一小部分。
查理•韦特:这样照片看起来就整齐些了。
埃迪•埃菲罗姆斯:把左边边缘的一些景物裁切掉会有什么效果?
乔•科尼什:这样照片上的景物就完整饱满,自成一体。否则的话,这张照片欣赏起来就很吃力。
查理•韦特:真有趣,一丁点儿的干扰就能影响整张照片的愉悦感。
拍摄地点:苏格兰,兰诺赫高地。
拍摄器材及操作数据:柯达D C S 7 6 06MPX DSLR照相机,12~24mm变焦镜头(焦距调至15mm),感光度ISO 80,快门速度1.6秒,光圈f/22,中灰渐变滤镜。
拍摄手法:选择冬日的曙光。
后期加工:利用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来净化影像,修正对比度/密度。两者都为局部及一般性调整。
拍摄感触:我原想用平静的流水作照片的背景,与有趣的前景形成一种反差。
拍摄风格:我的作品多种多样,但我对大自然的历史尤其感兴趣。
拍摄志向:提高自身修养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大师班教师作品展示:第一组照片
照片A: 苏格兰,埃格岛,莱格湾
这是一个难得一见的画面:令人肃然起敬的景色和神奇无比的光彩融为一体。我仍清楚地记得,当时,我心里思忖:毕生难得见到这样的景色,要屏住呼吸,可别把它吹跑了!
那天,经过一天的长途跋涉,来到此地时,我已筋疲力尽。不过,我仍抓紧时机架设好照相机。我没用滤镜,只把眼前的景色真实地记录下来。光的质量非常理想,天空、色彩、近处海滩的每一细节以及远方朗姆山那迷人的轮廓都显得那么引人入胜。画面上没有直射光,天上大团的云彩起到了天然反光板的作用,使得下面的海滩流光溢彩,暖色充盈。
这几乎是一张天衣无缝、十全十美的摄影作品。那天,我拍完了身上带的所有胶片,但仍觉得不过瘾,我真后悔当初没多带一些。——乔•科尼什
照片B: 苏格兰,埃格岛,沙岩层
我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才拍成这幅作品。我渴望拍出那岩纹如金字塔般地从画面右下角层见叠出的效果。巧妙运用自然光,就能让岩石显得层次分明,岩脊清晰。远方朗姆山那隐约的轮廓为画面前景提供了绝佳的衬托。或许,景物之间的连接过于单薄;或许,中景过于突出;或许,光线过于强硬。但这一切对我来说,都无关宏旨。 ——乔•科尼什
大师班教师作品展示:第二组照片
照片A: 新西兰,达尼丁市,隧道海滩
虽然隧道海滩与达尼丁市仅相距几英里,但它的原始状态完全出乎想象。我去过数次,试图拍下曙光照在雄伟的海岬悬崖上的迷人景观。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最成功的照片却是在一个多云的傍晚,阳光几近消失时拍成的。天上的云海泛着一种微光,我抓住机会拍下了这幅作品。我用了20秒钟的时间进行曝光。这期间,云团和海浪在胶片上留下了移动的痕迹,使画面呈现一种意想不到的动感。平射的阳光有助于表现由浅入深的阴影。完成了这么一张作品,就没必要再在此地另拍一张了。
这不是一张简单的或有商业价值的照片,而是一件能让人动情的作品。我的一位朋友在影展中看到这张照片时,感动得落泪。这种情感的反应是对摄影师最大的赞赏。对了,她在摄影展上买下了这幅作品。
数码摄影后期加工技术可以取代渐变滤镜,运用渐变工具和融合模式将不同的光融为一体。这是一种复杂的数码操作工作,当然,这种技术也有其不足之处。而对那些使用胶片的摄影师来说,他们却可以凭借手中的照相机,运用中灰渐变滤镜,拍摄出无与伦比的逆光透明效果。——乔•科尼什
照片B: 隧道海滩的黄金悬崖
在一天早晨,阳光照在悬崖上,黄色的阳光与蓝色的天空形成鲜明的对照。我迫不及待地掏出照相机欲拍下这一景色。但我立刻意识到,随着太阳位置的上升,金黄色快速褪去,一旦阳光普照整个悬崖,色彩对比度就会迅速减弱,将很难拍到最佳的效果。于是,我快速架好照相机。但我却犯了一个错误,我用上了偏振镜,且景取得太宽。反差已很强,用了偏振镜会使反差更为突出。天空的颜色太深,岩石只能看出黑黝黝的轮廓,整个画面显得不协调。不管从技术还是审美上看,这都是一幅失败之作。——乔•科尼什
大师班教师作品展示:第三组照片
照片A: 锡安山,水坑峡谷
此照摄于锡安山偏远的一个峡谷。那是一个多云的下午。这幅作品的成功靠的是复杂而巧妙的用光。太阳的倒影在照片前景的水坑里若隐若现,犹如通往另一个世界的窗口。峡谷里光线柔和,眼前的景象既无令人分神的黑影,也无刺眼的强光。远处,午后的阳光照在一块方形的山岩上熠熠生辉,振奋人心,令人禁不住遥望那起伏的山脊与天际所形成的梦幻般景象。倘若太阳的影子在水坑的中央,那这张照片的效果将会更佳。有时,我也觉得,照片的光略微偏冷,但我对此已基本满意。——乔•科尼什
照片B: 白梅萨岩石
此景摄于水坑峡谷不远处。此处是锡安山国家公园芒特卡梅尔一带颇受欢迎的摄影景点。这里聚集了梅萨岩的所有特征。然而,这张照片的取景却很失败:中部平坦无趣,橘黄色的梅萨岩以及那几棵别致的小树都隐没于阴影之中。当时,我用的是风箱式聚焦照相机,这种照相机对焦可不容易,因为山的阴影快要吞没一切,我只一心对焦,根本没注意到景取得是否妥当,而且过分运用偏振镜,结果只能是浪费胶片!——乔•科尼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