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南京有那种值得打卡的特色街巷吗?类似于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
最近有外地朋友想来南京错峰旅游,指名道姓不要去夫子庙、新街口、老门东这些商业气息浓厚的“著名景区”。
既要有金陵特色、又要小众、还得有地道的风土人情,除了门西,我想不到第二个地方。”
“一个小老头,戴个草帽头,衔个香烟头,拐个筲箕头,靸个破鞋头,跑到小门口,买包牙蚕豆,越嚼越有味。”
在老城南长大的孩子,多多少少都听说过这首叫《小门口》的童谣,用南京话来念,别有一番风味。
它其实是门西的一个“十字路口”,水斋庵、高岗里、谢公祠、饮马巷四条巷子在这里交汇。
门西是个神奇的存在,在地图上搜不到,准确来说,它并不是某个具体的地方。
钓鱼台、高岗里、孝顺里、饮马巷、殷高巷、荷花塘、五福里、谢公祠……无数条曲街斜巷组成了这里。加上地处中华门以西的位置,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代喊下来,门西就变成这里的统称(现在多叫老门西)。
历经时代变迁,周围高楼林立、豪宅焕新、商圈兴起,老门西依然安安静静待在那里、原汁原味地保留着老南京的气息。
杂乱无章的电线、斑驳的灰墙木门、深邃的青石院落、错落排布的穿堂式民居……随手一拍都是自带复古滤镜的文艺照片。
因为是老旧小区,隔音、密闭自然是谈不上,所以一到饭点,就能闻到家家户户的饭菜香:老李家烧红烧肉了、小王家在炒青椒肉丝、建国家今天吃菜饭……
我更喜欢在阳光明媚的冬天来这里闲逛,狭长的巷子,抬头就能看到家家户户腌的咸菜咸鱼咸肉、灌的香肠,让人忍不住想起小时候在外婆家过年的情景。
曾经采访过一位在老门西长大的人,现在已是千万身价的老板,但他至今都保持着一个习惯:不管多忙,都会抽空回老门西,看看儿时的记忆。
或许,这就是老门西的魅力吧!可能它与现代化格格不入、落后地有些迟钝,但它记录的就是一代金陵人难以忘怀的“城南旧事”。
吃过南京大大小小的美食,“门西味道”在我这里称得上是独一份的存在。
在这里,你不必拘泥于南京烤鸭配皮肚面,大可以去华成油鸡店买半只油鸡,拎到苏耳朵面馆吃一碗甜口叉烧面。
在门西巷子里开了三十几年的华成油鸡店,既不是上海白斩鸡的味道、也不是广州豉油鸡、更不是海南文昌鸡,而是一种介于盐水和清蒸之间的美妙味道,总之,值得试一试。
苏耳朵面馆也差不多开了二三十年,老板姓苏,耳朵是他的小名。味道有点像苏式汤面,偏甜口,又有点像镇江锅盖面,煮好的面条,码上一层层炒好的浇头。
最最特别的是,这家面馆背后秦淮河,遇到人不多的时候,你可以从容地选坐在外面阳台上,一边吃面一边看河景,惬意得很!
店里帮忙的阿姨们也大都住在老门西,彼此互相认识,早上六点上班,一直到下午两点,中间空余的时间,还能坐一起聊聊天。
如果还不过瘾,还可以去吃一碗双喜牛肉板筋面,红汤打底,大块牛板筋铺在面上(但凡胃口小的人,吃完牛板筋可能就撑了),面很有韧劲,一碗下肚可能连汤都不剩。
所以说,来南京,谁说就只吃一碗皮肚面?
随着越来越多文艺青年的驻足打卡,门西这两年在保护原始旧宅的基础上,也新增了零星几家“年轻店铺”(钓鱼台附近)。
比如米店、肉店、幸福剂咖啡、有余商店……和别处不同,这些店铺都很安静,既没有大喇叭的喧嚣、也没有刺眼的霓虹灯,似乎大家都害怕打破老门西的平静与安宁。
当你某一天一不小心闯入这片“世界”时,住在这里的叔叔阿姨们可能会一脸疑惑地看着你,但在得知来意后,紧蹙的眉间便会慢慢舒展,一脸笑意地问你一句:“啊吃过饭啦?”
这一瞬间,仿佛你就是住在他们隔壁院子里的邻居。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喜欢这里,记得有空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