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如果按照中国正常的发展速度来讲,应该不会是今天这样的欧陆风情,而会是纯正的中国风,就类似象东北城市中如沈阳老城那样的模式。但中东铁路的修建一下子将这个江边渔村的发展速度提高了几十倍。哈尔滨还没有来得及进化出城墙,就已经出落得一副混血儿的样貌了。
中东铁路给哈尔滨带来了列强的屈辱,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因此我觉得在面对中国近代城市的历史建筑时,不能一味的以屈辱历史欲铲除而后快的心态。以这种理念来更新城市面貌,无异于直接消灭城市的历史,这将铸成无可挽回的大错。也为后人留下了永远的历史真空。
哈尔滨的城市风貌,在不同区域中所表现出来的景观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把哈尔滨分为中东铁路附属地和中国式集镇两大类型。中东铁路附属地包括南岗、道里、香坊沿中东铁路划定的一个范围。(当然,俄国并未按照条约上规定的面积来划定铁路附属地,更过分的是连市政管理权这个本属中国的权力也强行窃取了。)在这个区域里,城市风格完全按照欧州城市风格进行规划和建设的。是一个复刻版的欧州。一个国中之国。中国式集镇这一类主要是道外。由于道外在行政区划上一直属于中国政府的行政区内。尽管这里仍然延续道里南岗这些地区的建筑风格,但由中国人主导的建设中,更多地融入了中国元素,形成了所 谓的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
至今我们还能在老道外地区残留的老建筑中,可以很容易找到我们十分熟悉的中国元素。比如蝙蝠、金钱、花卉、如意等纹样。这种中西合壁的建筑风格,也慢慢地浸延到哈尔滨的其它地区,比如香坊,本身就是一个中国传统集镇发展而来的,当南岗成为哈尔滨政治经济中心的时候,香坊慢慢地也回归了中国风的味道,因此也发展出与道外相同的中华巴洛克。很可惜的是这片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并没有保存下来,不然也必将成为哈尔滨新的旅游打卡地,可以更好的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几张哈尔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照片,意外的保存了哈尔滨最后的原生态。徜徉在这样的街道中,你会被这里的建筑之美所迷倒。美是没有国界的,无论它由何人建成,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血汗筑成的,也是我们自己城市的保贵遗产。那种在改朝换代后,就必将前任犁庭扫穴的做法,应当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