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是一种真实与虚幻相结合的艺术。通过相机,既可以真实的记录生活,又可以进行超越真实的艺术创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光圈与快门的知识,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摄影进阶光圈快门的知识
1.使用大光圈带来的虚化效果
初学摄影的爱好者往往非常喜欢使用大光圈。因为它能带来的虚化效果和层次感被视为单反的标志性特点之一。而通过大光圈拍摄出来的“梦幻”照片也始终让人格外喜爱。
2.调小光圈的清晰锐利和星芒效果
在迷恋大光圈梦幻效果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看一看调小光圈带来的效果呢?其实,使用较小的光圈值拍出的照片也有着自己的特色。虽然不虚幻,但是更真实。比如,在拍摄风景时往往会使用F8左右的光圈值。而在这种情况下,照片往往会更加清晰锐利,因为一般镜头的最佳画质都是在这样的光圈区间内。
3.用较快的快门速度捕捉精彩瞬间
说完光圈,我们再来说说使用不同曝光时间带来的效果。通过较快的快门速度来记录瞬间是摄影的魅力之一。如果你能成功用快门凝固住一些有意思的时刻,就很可能创作出一幅不错的作品。
4.长时间曝光的独特魅力
相反,使用较慢的曝光速度或者长时间曝光带来的感受则是截然不同的。它适合记录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将这个过程体现在一张照片中,达到一种艺术创作的效果。
相机光圈基础知识
大光圈和浅景深
不少朋友喜欢大光圈,就是喜欢它容易拍出漂亮浅景深效果的感觉,且即便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也能狠好的收光。然而大光圈也不是什么都好,有时候大光圈造成景深过浅时,容易出现对焦失准的问题,由于景深太浅,对焦后若稍微移动,容易导致被摄物移出景深范围的情况,导致没对到焦的问题。
另外,一般镜头光圈开到最大时,即为「开放光圈状态」时,画质可能会略显松散而不够锐利,通常可再缩小3级左右,得到的画质会最好。
小光圈和光线绕射
既然光圈太大有光圈太大的缺点,光圈过小一样会有相对的问题产生,那就是光线绕射的情况。由于光通过小光圈时,容易造成波动叠加,形成亮暗相间的波纹,影响成像画质。一般镜头光圈小于f/11后,解析度会开始逐渐变差,且到f/22左右,画质低劣的现象将显而易见,此外小光圈也会使感光元件上的黑点尘埃之类的更容易影响画面,因此一般不建议将光圈缩至f/11以下。
寻找最适光圈范围
前面已经和大家提到过,光圈开到最大的画质不优,光圈缩太小的画质也不优,那究竟手中这颗镜头的可用光圈范围究竟在哪里呢?尽管根据一些摄影师前辈的经验告诉我们,一般开放光圈状态下缩小3级左右可获得最佳画质,缩光圈最好不要缩过f/11,但对于你自己来说,自己可接受的范围还是要透过自己的尝试才知道。测试时,可找一个细节较多的场景进行拍摄,将相机架上脚架拍摄,方便捕捉同一个画面来进行比较。捕捉下来的画面,可在萤幕中放大到100%检视各个细节画质是否OK,再从EXIF数据中得到最适光圈值。光圈叶片数和散景
大光圈的美丽散景,是不少摄影之友追求的影像美感,不管用于小品、人像还是夜景都能有很棒的效果,且散景的极致在于「奶油」般的光斑,圆润且边缘还有渐晕效果。能否拍摄出这样美丽的散景,最主要取决於镜头本身的光圈叶片数,光圈叶片多,即便缩小光圈,依然能制造出圆形的散景光点。不过,光圈叶片数也不是越多越好,太多的话会影响镜头的运作速度,也会增加镜头制作成本。
目前市上的镜头商品多以5~9片为主,且依据光圈叶片本身的形状不同,即便拥有同样的光圈叶片数,也不一定制造出一样效果的散景光斑。有的镜头规格会特别标示使用「圆形光圈叶片」,表示这颗镜头从最大光圈缩小个2~3级也能拍出圆圆的散景效果。
此外,光圈叶片数量亦关系到强光延伸的星芒数量,当光圈叶片数量为奇数时,拍出来的星芒将会是光圈叶片数的两倍,若是偶数的话,则和光圈叶片数相同。据摄影前辈的说法是,双数片数的光圈叶片拍出的星芒较粗,单数片数的则又细又清晰。
新手必学感光度ISO知识
ISO是曝光三角中的其中一员。其数值高低,决定相机对光线的敏感度。数值愈高,相机对光线愈敏感,即高ISO可以让相机在同样的快门光圈设定下,拍摄到更光的作品。
但使用ISO时亦有副作用。高ISO可以带来更高的稳定性和感光度,但是这也会使成像质素下降,画面的杂讯会大幅提升。因此,在拍摄对画质有高要求的情况下,摄影师会尽量使用低 ISO 拍摄。
不同时代的 ISO
自菲林时代ISO就已经存在了。菲林年代,人们会称对光线比较不敏感、需要更长时间曝光来达到正确曝光的菲林为「慢速菲林」,相反的则被称为「快速菲林」。
而在数码时代,我们则可在相机内更改 ISO 值,常见的设定包括100,200,400和800,许多相机都允许更低或更高的ISO。就现时的小 DC 来说,ISO 设定在50-400时,相机所产生的杂讯一般都可以接受(即肉眼难以察觉画质大幅下降)。而就单镜反光机来说,范围在 50-1600 间都可接受,ISO 的抗杂讯程度视乎相机的能力。
如何减少杂讯?
1) 使用较低 ISO 拍摄
2) 使用相机内置降噪功能
3) 使用后制软件去除杂讯
猜你感兴趣: